-
嘲讽《如懿传》《天盛长歌》,是失望的观众在宣泄情绪
发布日期:2024-08-09 16:19 点击次数:155对文艺作品的强暴从来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不同的面目而已。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 / 恺哥
编辑 / 杨静茹 rwzkhouchuang@126.com
近几个月来,互联网上先是掀起了一股“考古”《如懿传》(2018)的狂欢:不少博主在视频平台吐槽这部古装剧的短视频被主演团队投诉下架,这一举动反而激起了观众的逆反心理,更多人加入进来,从电视剧一路考古到幕后纪录片,深挖一部失败的电视剧是如何炼成的。
在观众眼中,为《如懿传》拍摄的大型幕后纪录片,因为剧集的不如人意、褒贬不一,变成了资本和强势演员横行剧组的佐证——人们逐帧寻找主演修改剧本的痕迹、对应上电视剧里尴尬的嘟嘴表情和大白话台词,再从导演和配角演员的神态和表情中解读出身不由己的状态,共情剧组打工人的唯唯诺诺。
很快,人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部古装剧《天盛长歌》(2018),原著中的大女主设定最终呈现为大男主戏,男主角在剧组中似乎拥有相当的话语权,但拿出的表演却无法完全服众,奇怪的台词演绎片段被截出来配上特效,成为网络热梗。值得关注的是,这两起“考古”风波中,引起观众逆反的除了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演员团队或粉丝投诉下架网友评论或原著作者等在现实中的行为,这种听不得异见的傲慢、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傲慢的行更为让人恼怒。
如今,媒介形态和观看方式都已不同以往,演员正在全方位接受审视,作为消费者的观众自然有点评的权利——在上面两个例子中,大咖演员与配角演员甚至导演、编剧的对比很容易让人代入自己的经历,这就像是空有头衔的关系户进了公司,过去普通员工会忍气吞声,但00后选择整顿职场。
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学者毛尖提到过,影视剧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按地位财产分配颜值,再按颜值分配道德和未来。这种拜高踩低的现象不仅解释了《如懿传》备受诟病的叙事逻辑,放在现实中的演艺圈也适用——在信息差时代,tp钱包点评的话筒掌握在电影报刊等少数媒体手中,一个演员可以通过合适的角色和不多的采访,营造“出世”的文艺滤镜,成为受人尊敬的“电影咖”,即使是改了几行剧本也会被解释为锦上添花。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影视剧的形态也因此演变成“演员中心制”。受欢迎的演员足以撑起一部作品的收视或票房,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文艺创作的天平逐渐失衡,导演、制片人向明星演员妥协,天价片酬、番位争夺、抠图替身、粉丝大战等匪夷所思的行为都与此不无关系。
大剧组和明星演员看似各取所需,只是当演员尚能完成角色任务时,矛盾不见得凸显,一旦作品“翻车”,引起群嘲也就不难理解了。随着演员“入世”和更多幕后实况的曝光,人们不再盲目崇拜演员身上的光环,粉丝行为更是给普通观众带来抵触情绪,曾经的票房灵药开始失效。
但嘲讽《如懿传》和《天盛长歌》,只是观众对于当下文艺作品感到失望的一个情绪宣泄口。人们并非要针对某一个演员,而是不满自己消费的文艺作品遭到魔改和降质。大牌演员祛魅,下一个又会轮到谁呢?是自带粉丝战斗力的流量鲜肉?一部高分作品吃到老的自负导演?掌握了社会情绪和狗血密码的编剧?
影视剧市场是现实的,对文艺作品的强暴从来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不同的面目而已。旧的流量已去,新的流量正大行其道;狗血的青春片不吃香了,堆砌着爽文元素、披着社会题材外衣的“奶头乐”卷土重来。
只是当观众开始“用脚投票”,行业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近年来意外出圈的高口碑国产剧,反倒回归到了应有的创作中心制——在《漫长的季节》(2023)和《我的阿勒泰》(2024)中,导演专心把控影片质量,戏骨贡献精彩表演,青年演员崭露头角,制片人负责投资营销事宜,尊重专业的人,让他们各司其职,观众才会看到不一样的作品。只有从业者和观众一起用行动推翻影视圈的封建制,新的秩序才有可能建立起来。